“造纸术”的学习制作过程
一、原料处理
切割:将麻、树皮、竹子等原料切割成小段,便于后续处理。
浸泡:将切割后的原料浸泡于水中,软化纤维,并初步去除杂质。不同原料浸泡时间不同,如麻类需浸泡数日,树皮和竹子则需更长时间以溶解木质素。
二、制浆
蒸煮:通过蒸煮进一步分解纤维,使原料分散成纤维状。这一步骤中,碱性灰水(如草木灰水)的浸泡也可以加速纤维分离,形成初步浆料。
捣碎:使用石臼、木槌或机械将软化后的原料反复捶打,破坏纤维结构,形成“纸絮”。此过程需控制力度,避免纤维过短影响纸张强度。
洗涤与过滤:用水冲洗捣碎的纤维浆,去除泥沙、胶质等杂质,再以细筛过滤,保留纯净纤维。
三、抄纸
纸浆调配:将处理后的纤维与水按比例混合,形成均匀纸浆。部分工艺会添加淀粉、黄麻汁等天然胶质,增强纤维结合力;或掺入染料、填料(如滑石粉)以改善纸张色泽与质感。
捞纸:用竹帘或筛网模具从浆池中“抄”起纸浆,左右摇晃使纤维纵横交错,形成薄而均匀的湿纸层。这一步骤技术含量很高,需要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四、干燥
压榨:叠放湿纸层,以重物压榨排出水分,此时纸张含水率降至约60%,具备基本形状。
晒干或晾干:将压榨后的湿纸贴于光滑墙面或木板,利用阳光与通风干燥。传统晒纸需避开直射强光,防止纸张翘曲。
五、整理
揭纸与裁切:干燥后轻揭纸张,裁切毛边,按尺寸分类。
精加工:高级纸张还会进行砑光(用光滑石块碾压表面),使纸质紧密、纹理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