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苯并菲
中文名称:9,10-苯并菲英文名称:triphenylene别名:三亚苯分子式: C18H12分子量: 228.29CAS号: 217-59-4
质检信息质检项目 指标值苯溶解试验 合格含量,% ≥97%规格 250mg
化学特性9,10-苯并菲是一种含苯环的稠环芳烃,苯环的稠合位置不同,白色至淡黄色针状结晶性固体,能升华。最大激发波长λex265nm/最大发射波长λem372nm(环己烷)。易溶于苯和氯仿、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其溶液呈蓝色荧光。熔点 195-201℃。沸点 425-438℃/760mmHg。具眼腐蚀。对水体有高度危害。
产品用途9,10-苯并菲用作化学合成;材料科学,多环芳香化合物和煤烟热形成机理的研究。用于有机合成,可以作为盘状液晶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等的中间体。
生产方法由苊经气相催化脱氢而得:将工业苊投入熔融釜,用间接蒸汽加热使全部熔化。用压缩空气将液苊压入螺旋气化混合器,用蒸汽加热气化,直接蒸汽与苊蒸气混合进入过热炉,过热至450±20℃,进入脱氢反应器,经催化脱氢反应,然后冷凝、干燥而得粗苊烯。用乙醇溶解粗苊烯,除去炭化物和机械杂质,冷却、结晶、干燥而得成品。所用催化剂为氧化锌(85%)、氧化钙(5%)、硫酸钾(5%)、铬酸钾(3%)、氢氧化钾(2%)。
检测方法由于苯并芘来源广泛,其危害性又比较大,目前,国内外关于苯并芘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主要采用荧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技术及免疫学检测法等,以下是对常用检测方法的分析介绍。荧光分析法该方法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常用于痕量分析,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准确的方法。GB/T5750.8-2006规定用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苯并芘,先将样品用有机溶液或皂化提取,再液-液分配或色谱净化,然后在乙酰化滤纸上分离苯并芘,由于其在紫外灯照射下呈现紫色荧光,将分离后有苯并芘的滤纸剪下,使用溶剂浸泡,最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荧光强度与标准比较定量。该法的最低检测质量为0.07ng,若取500mL水样测定,该法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1.4ng/L。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色谱分析法,首先选取合适的液体作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再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目前,我国检测动植物油中苯并芘主要采用GB/T 22509-2008(3)中规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但该法存在操作繁琐、回收率不稳定、对试剂和人员要求较高等问题,而本法主要通过对样品前处理进行研究和比较,确立前处理条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利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建立一种便捷、准确的检测植物油中苯并芘含量的方法。气质联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 具有极强的分离能力,而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 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对未知物有独特的定性能力,将GC和MS通过接口连接起来,彼此扬长避短,GC将混合物分离成单组分后再进入MS进行分析检测,从而能够快速简便的实现对复杂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法是免疫学检测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的表面,再将其与酶标记的二抗结合,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实验结果。
产品信息 [重量] 250g [颜色] 白色 危险性类别 [危险性类别] 非危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