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1928年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现属伦敦帝国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青霉菌具有杀菌作用,1938年由牛津大学的钱恩、弗洛里及希特利(英语:Norman Heatley)(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弗莱明因此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青霉素是一种半抗原(Hapten)。 早期青霉素仍无法大量生产,弗莱明实验室一个月所生产的青霉素,仅能供一个病人治疗用,因此如何大量生产青霉素便成为重要关键。首先美国的研究团队设计出玉米浆培养液,可大量培养青霉菌,由原先的每毫升仅含4单位提升到40单位,赶上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救治伤兵的需求。一日,研究人员玛莉·杭特(Mary Hunt)女士在伊利诺伊州(Illinois)的皮奥里亚市场发现一颗发霉的哈密瓜表皮长满青霉,她用这颗哈密瓜筛选出能大量分泌青霉素的菌株,其青霉素产量可达每毫升250单位。后来威斯康辛大学研究人员利用紫外光照射菌株使它产生突变,使其产量提升到2,500单位。许多研究团队纷纷加入菌种改良的计划,最后青霉菌已提升到每毫升可以生产5万单位的青霉素,使青霉素得以商业化生产。1945年,六千多亿单位的青霉素被生产出来。
青霉素G钠中文名称:青霉素G钠英文名称:Penicillin G,Na别名:青霉素钠;苄基青霉素钠分子式: C16H17N2NaO4S分子量: 356.37CAS编号:69-57-8
质检信息质检项目 指标值含量,% ≥1650 U/mgpH值(100g/L,25℃)5.5~7.5效价/(U/mg) ≥1650干燥失量,% ≤1.0Psa: 114.84Logp: -0.1451
产品用途青霉素G钠用作生命科学;培养基;抗生素,青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强、疗效高及毒性低等优点,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青霉素是有机酸,能和多种金属结合成盐,常用其钠盐或钾盐。青霉素可用化学裂解法除去酰基而生成6-APA(6-氨基青霉烷酸),是各种半合成青霉素的中间体等实验。
化学性质青霉素G钠又称苄基青霉素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具吸湿性。纯品稳定,遇酸、碱、氧化剂、青霉素酶等均能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打开而失效。易溶于水,易溶于等渗盐水和葡萄糖溶液,溶于乙醇、甘油和其他伯醇,几乎不溶于丙酮,结晶青霉素钠盐性质较稳定,其水溶液在室温放置易失效,不能煮沸消毒。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青霉素G的抗菌素价以国际单位(U)表示,一个国际单位等于0.6ug的纯结晶青霉素钠盐的抗菌活性。pH 5.0-7.5(6%,H2O),密度:1.41沸点:663.3ºC at 760 mmHg熔点:209-212°C折射率:300 ° (C=2, H2O)水溶解性:5-10 g/100 mL at 25 ºC,比旋光 [α]25/D+298±5º(c=2),冷藏品-2-8℃。灭火:雾状水、耐醇泡沫、砂土、干粉、二氧化碳。避免禁忌物。
制备方法采用产黄青霉菌(penicilum chryso-genum)的杂交菌株,经自然分离得到的黄孢菌种,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取。
产品信息 [重量] 100g [颜色] 白色 危险性类别 [危险性类别] 非危险品